导航菜单
首页 >  西南林业大学基础部  > 庆祝办学85周年

庆祝办学85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西南林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为我国特别是云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唱响了边疆林业的绿色之歌、希望之歌。

红色基因 绿色传承

岁月激荡,弦歌不辍。云岭大地,白龙潭畔,见证着西南林业大学栉风沐雨育桢干、砥砺奋进谱华章的历史足迹。每一行脚印,都书写着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动人故事;每一个身影,都兑现着为党育人、痴情护绿的铮铮誓言。

播下红色火种,点亮绿色希望。1938年,肩负抗战与建设的重大使命,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在国难中诞生于昆明呈贡碓臼村,开启了云南林业高等教育之先河,扎下了西南林业大学办学之根基。1958年,以云大的农学系和林学系为基础成立昆明农林学院,树立起了西南林业大学建校之标志。1973年,在昆明安宁楸木园,农林学院的林业系与南迁的北京林学院合并,组建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回迁北京,留下云南林学院继续办学,成为林业部直属高校。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1990年迁至昆明白龙寺办学,实现了历史性转折。2000年,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主要面向行业和地方培养人才。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起点。校名虽然几经变更,但西林人始终秉持林业高等教育初心不改,坚守为党和国家培养林业人才的使命不变,执着为美丽中国建设育才增智,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增光添彩。

红心生生不息,绿意蓬勃发展。走进校史馆,汤惠荪、张海秋、秦仁昌、陈植、曾勉、郑万钧、吴中伦、徐永椿、任玮、曹诚一、薛纪如等知名学者及其事迹,有序陈列。85年来,一代代西林人心系林业之绿,风雨同舟、不畏艰难,勇毅前行、拼搏进取,扎根边疆大地,牢记责任担当,用赤诚的“红”赓续基因血脉,用痴情的“绿”描绘彩云之南。

红色映照时代,绿色焕发新颜。进入新时代,西南林业大学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按照“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牢办学方向、筑牢思想根基,以加强党建为发展立根,以强化思政工作为改革铸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红色使命 绿色担当

西南林业大学牢记林业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办学之路,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党的建设工作“时时抓”。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采取有效举措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水平,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不断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清单,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学校3个党支部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6个院级党组织、党支部、示范项目、“双带头人”工作室成为省级一流党建示范单位。2021年,学校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中均获“优秀”等次。

人才培养质量“蒸蒸上”。坚持林理、林工、林文、林管交叉融合办学模式,着力培养融品德、知识、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基本形成西南绿色人才培养中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工程师培养计划,建成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2个,获批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32个、一流课程23门,学校获评为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现设本科专业8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设有全国首个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10余年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996人、本科生59706人。一批批优秀学子扎根基层、献身林草事业,成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医药开发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学科学位建设“步步高”。坚持面向需求、强化特色、统筹兼顾、突破重点的原则,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推进“3+2+1”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和ESI前1%学科计划,致力于构建以生物学、生态学、化学为基础,以林科为特色,以理科、工科、经管等为支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机融合、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现建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2022年,获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流学科3个、特色学科建设计划4个、新学科培育计划1个。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队伍力量“年年强”。立足多渠道、多元化、高集聚的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举,厚植人才队伍根基,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规模稳定、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了一批德高望重、学有所长、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领军人物。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人才245人次,4位学者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批国家级、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科研创新成果“朵朵开”。聚焦林木资源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质资源利用、园林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在人造板工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可信数据管理和可控跨链数据交互与追溯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6年来,新增自然科学类科技项目3912项,科研经费8.13亿元。“智慧树医”网络诊治平台、森林火灾预警控制系统成果、竹大片刨花板技术、信息与数字林业技术、针叶树材检索系统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红色边疆 绿色服务

西南林业大学坚持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智库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产业培育的需要,积极服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产业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秀美山川。

“西林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竹子教授”“蚂蚁教授”“观鸟教授”“茶学专家”“云岭楷模”“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云岭最美科技人”……一个个闪亮的称号背后,承载的是西林人的默默坚守与痴情热爱。学校先后获批省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才项目423项,700余名教师赴62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创业。李乡旺团队在典型石漠化区域绿化80万亩,董文渊团队在大关县30年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筇竹的研究和科技扶贫工作,马焕成团队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爪哇木棉造林41.5万亩,杨斌团队研发的核桃病害网络诊断平台惠及千万林农。杜官本团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新增利润上亿元。

“西林绿”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打造学校面向重点领域、行业和对外开放的科技创新中心与技术转移基地。先后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10个以及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中心23个,持续打造各级各类科学创新团队、研究基地、智库、科普基地等32个。在“中国甜笋之乡”云南昌宁选育出甜龙竹“云甜1号”,采用土壤熏蒸法破解罗平小黄姜“姜瘟”难题。依托生物质材料中法联合实验室,在木材胶黏剂应用基础研究、木质生物质材料开发与利用、经济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化学转化与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成果。

“西林绿”服务辐射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获批成为科技部、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院校,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在非洲马里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为当地培养汉语人才8000余人,汉语已进入马里国民教育体系,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招收来自五大洲20余个国家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及非学历留学生,连续十余年面向亚太地区27个经济体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林业中高级官员和科研人员百余名。2023年,与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共同举办第六次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会和首届澜湄流域林业大学校长论坛,当选为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联合主席院校,推动亚太地区林业教育交流和合作。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一批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林业高等教育和林业科技走向世界,在经济林木、高原花卉、高原湿地生态、胶黏剂与胶合制品、生物质材料等领域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

“西林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是青松,我们是白杨,要把那绿色染遍祖国的山岗”……标本馆入选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常年举办生态文明教育专题展览、科学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挥云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面向大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开展“大手牵小手”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打造面向全球、服务大众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教育信息化平台——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与亚太森林组织、云南省林草局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云南省普洱市万掌山林场建立森林可持续恢复与管理的培训与示范基地。获批成立云南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起草《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制定林业行业标准《古茶树》,助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合作共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成立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美丽中国、绿美云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红色梦想 绿色启航

生于山川,惟求道履清高;命系草木,以期杏林隆盛。漫漫征程,未来可期。西南林业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对标一流、抢抓机遇、追求卓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锚定目标,分步实施。第一步,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完备学科专业体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征明显,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步,到2035年左右,在办学100周年之际,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成效更加突出,主干学科专业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办学治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突出,科研引领作用强,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高,主干学科专业进入世界前列,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精准定位,续发优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红为底色、绿为特色”的党建思政体系,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研究和宣传培训的重要平台,以及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动实践的宣传阵地。以支撑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着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学术科技领军人才培育,以特聘、互聘、柔性引进等形式引进高水平人才,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构建产业链牵引人才链、技术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支撑云南林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笃行不怠,续写辉煌。西南林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办学85周年校庆为契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届校友关心支持下,西南林业大学将奋力书写“教育强国、西林何为”“生态文明、西林何为”新华章。

相关推荐: